主页 > 研究成果 > 研究报告 >
朝鲜半岛安全与稳定现状评估与对策讨论
发布时间:2011-06-29 18:14         发布人:         来源:军控协会

徐文吉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长春 130012)
 

素有亚洲巴尔干之誉的朝鲜半岛多次给东北亚地区带来局势的紧张,而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始自2002年10月的“朝核风波”,又一次地陷东北亚局势于高度的危机境地。何谓危机,中文的意思是危险与机会并存。我国与朝鲜毗邻而居,“邻国的机是最现实的险情”。捕捉“机会”,及时“排险”,理应纳入,事实上已经纳入我国致力关注和解决的重大战略决策之中。  

一、 安全与稳定现状梳理  

1、安全之形势:险象环生  

安全一词,辞书中的解释指“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等。作为国际政治术语,其内涵往往因时空的差别和安全观的变化而有不同的认知。当前的核导问题已上升为影响朝鲜半岛安全的主要因素。  

第一,核导风波,并非危言耸听  

朝鲜核导问题由来已久。其中,核问题近10余年来先后出现过两次较大风波。1993年美国间谍卫星发现平壤北部90公里处的宁边所设核设施有“异动”,因而怀疑朝鲜在秘密研制核武器。几经周折,矛盾激化,爆发了第一次核风波。风波演化为危机,并导致战争一触即发态势出现。后来,美朝经过长达两年的谈判,于1994年在日内瓦签署了核框架协议,平息了风波。该框架协议治了标而未能治本,潜伏下来了危机爆发的可能性。  

事态的发展果如其然。在10年期的日内瓦协定即将到期的2002年10月,美国派遣特使凯利访问朝鲜,谈判种指责朝鲜违约,继续从事核研发。朝鲜方面先是否认,后又公然声称有权研发核武器,并实现了核拥有。风波沸沸扬扬,致使美国一方面加大了封锁朝鲜的力度,一方面拟定了代号为“5030”的对朝核设施实施精确打击的方案。朝鲜也不甘示弱,以“超强硬对强硬”,扬言也要“先发制人”,把汉城变成一片火海,战争气氛被推进到临界点。中国新一届政府果敢决策,从稳定地区安全,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的愿望出发,开展积极的外交斡旋。缓和了紧张局势,实现了由战争一触即发,中经三方会谈到六方会谈的转化,但能否真正解除朝鲜的核拥有,有待各方的积极努力。一位西方著名学者说,“北朝鲜核危机是中国今年(2003年)面临的最危险、最关键的外交和安全考验。如果弄得不好,它将改变区域安全环境”。这绝非是危言耸听。  

在两次核危机中间发生的导弹风波,同样把东北亚地区安全陷入危险境地。自20世纪70年代起朝鲜开始从事系列导弹的研发,已经拥有了进攻性“飞毛腿”、“劳动者”、“大浦洞”三种。外界评称其导弹系列“虽然简陋,但是实用;尽管落后,但是可怕”。朝鲜籍此弄出的“响动”绝不亚于籍“核”所造成的影响。其中,影响较大的是1998年8月31日朝中央社发表声明,当天12时07分成功地发射了自行研制的“三级运载火箭”,将之送入预定轨道。这颗卫星的升空令日本大为震惊。日本率先发布新闻称,朝鲜发射了“弹道导弹”。朝鲜保持两天的沉默,然后告知世人“我们发射的不是导弹,是人造地球卫星。日本做此反应是对于朝鲜的敌视”。朝鲜发言人称“拥有了能够成功地发射卫星的这一能力,但是否将之用于军事目的,要取决于敌对势力的态度。”在第二次朝核风波愈演愈烈的2002年12月10日,西班牙护卫舰根据美国提供的情报,在阿拉伯海拦截了装载导弹的朝鲜船只。船上载有10余枚“飞毛腿”导弹和零部件。朝鲜外务省于12月13日发表声明,指责美国的行为是“海盗行为”,是对朝鲜主权的“粗暴侵犯”。此一事件进一步恶化了本已焦灼状态的核危机态势。  

第二,停战协定,保障不了和平。  

1953年7月27日,以《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的正式签订为标志,结束了历时三年,死伤惨重,没有胜负的朝鲜战争。该《协定》规定,“在协定生效后的三个月内,召开更高一级的政治会议,协商从朝鲜半岛撤退一切外国军队并和平解决朝鲜问题”。会议未能召开。1954年4月举行的日内瓦会议,由于美国的强硬态度亦未取得任何成果。这意味着所谓的停战协定在法理上讲并非是一个和平协定,朝鲜半岛北南双方事实上仍然处在一种临时的军事停火状态。其中的任何一方重新再燃战火,都不必承担国际法上挑起战争的责任。  

停战协定签订之初,为维护朝鲜半岛停战状态,防止新的冲突或战争发生,有关各方曾责成朝鲜军事停战协定委员会负责监督停战协定的实施,协商、处理违反停战协定的事件,此即所谓的停战机制。停战机制作为朝鲜半岛对立双方军事力量沟通的惟一渠道,在消除突发事件影响,减少因军事活动产生的误解及避免敌对活动等方面发挥过一定作用。但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围绕朝鲜半岛大国力量结构的变化,停战机制表现出严重的滞后性。朝鲜自1994年4月向美国提出建立新的和平机制的要求以来,多次表示要推出停战机制。停战协定签订50年来,半岛北南双方虽然维持了总体的和平,但各种摩擦、交火事件不断发生。即使在北南双方业已签署了《北南互不侵犯条约》的90年代,先后又有“潜艇事件”、“三八线火并事件”、“北方渗透事件”、“黄海危机”等的发生。包括进入新世纪,举行了北南高峰会晤之后,类似的事件也没有中断,在2001年爆发了“北方线事件”。因而有人将这种和平称为“危险的和平”。  

由于停战机制尚未转变为和平机制,北南双方为保持军事优势而不断扩军备战。其中,朝鲜方面虽然经济实力每况愈下,却仍保持着较高的军事开支,其军事支出占财政支出之比例一直都在20%-30%以上。拥有现役正规军105.5万,准军事部队18.9万,预备役470万。武器装备拥有“飞毛腿”导弹100多枚,战舰190艘,坦克2360辆,装甲车2340辆,火炮1200门。韩国方面军事开支也一直维持在占财政支出比例的10%以上,军费开支比例尽管少于北方,但因韩国经济总量大大高于北方,因而军费支出的绝对额并不少于北方,成为世界军费开支前10位的国家。韩国拥有现役兵力67.2万,预备役450万,准军事部队4500人。在面积仅有22万平方公里的朝鲜半岛上,朝韩双方部署了170余万正规部队,其中70%都部署在军事分界线两侧的前沿阵地上,再加上3.7万的驻韩美军,朝鲜半岛已成为当今世界兵力部署最为集中、密集的地区。  

2、 稳定之局面:潜流涌动  

所谓稳定,一般指主体事务的常态运行。这里主指相对于安全形势的政治、经济局面。  

第一,北方经济改革,潜伏社会骚动。  

朝鲜通过“先军政治”路线的实施,在完善了“我们式”社会主义机制,巩固了第二代新生政权的基础上,终于突破“二律背反”的担心,于2002年7月正式启动了新时期的经济改革。在原社会主义国家推动经济改革的行列中,朝鲜属姗姗来迟者。从朝鲜先后出台的一系列具体措施上看,其改革虽然不乏中、俄式的影子,却不能简单地认定在走中国式或俄罗斯式之路。以市场化的价值取向为例,中国虽然引进了市场经济原理,却并未放弃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俄罗斯通过“休克疗法”,彻底转向了资本主义制度。从这一角度分析,朝鲜的改革内含着中国模式的影子。而从市场化改造的具体措施上看,朝鲜选择从工资、物价的双提高入手,直接进入“价格闯关”阶段,又似有俄罗斯式的“休克疗法”特征。  

综观一年有半的朝鲜改革实践,虽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经济回复的积极作用,然而已见端倪的社会潜流现象,诸如通货膨胀明显上升、物资供求关系严重失调等。若不能有效加以控制,将抵消经济改革的部分效能。  

第二,南方国会停转,再现政局动荡。  

韩国社会虽然以其经济发展为支撑,跻身为工业化国家,以政治的转型为标志实现了民主化、理性化的过度。而其政局长期风波不断也是不争的事实。2003年初刚刚上任的卢武铉政府,执政伊始就麻烦频出。先是执政党闹分裂,后有内阁总辞职,再后又有因政治献金而导致的国会停转,政局陷入失稳状态之中。2003年3月在对涉嫌诈骗的SK集团实施调整的过程中,检查机关发现SK集团在总统选举前曾向舆、野政党同时提供了大约100亿韩元(约合830万美元)的政治资金。在野党确认卢武铉通过亲信收取了贿赂之后,便凭借在国会拥有多数席位的优势,对卢武铉发起攻击。而卢武铉也不甘示弱,又凭借其总统特权否定了国会通过的关于调查受贿者的“特别检查法”。大国家党进一步采取激进行为,该党149名国会议员集体递交辞呈,导致国会陷入瘫痪,使许多应该从速审议的议案得不到及时处理。事态发展严峻化,迫于在野党的压力,卢武铉不得不同意开展特别检查。检查结果拔出萝卜带出泥,检查出大国家党的一名议员从SK集团收取了近百亿韩元的贿赂,令舆论一片哗然。  

政治风波的发生是韩国政治陋习的集中爆发。早在1996年韩国有人对其政治陋习概括为10种“政治病”。韩国政局不时出现动荡,本质上反映的是长期以来其国内关于政治模式的争论,是总统中心制与内阁责任制的较量。随着韩国政治民主化运动的高涨与深化,有关政体模式的争论成为影响韩国政局变化的关键因素。政局动荡肯定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朝鲜半岛的和解与统一进程。  

二、评估与战略对策探讨  

1、现状评估:危险与机会并存  

第一,和战稳乱交织,力避鱼池之灾。  

对任何地区局势进行判断均离不开和与战、稳与乱两条重大线索的考察。前述以“战”与“乱”为切入点,对朝鲜半岛局势的梳理,立足于“和平与发展仍为时代主题”的现时点上,从结论谈起,关于对半岛局势的判断,笔者主张,宁愿视前者,即“和”与“稳”为主流,但对后者,即“战”与“乱”决不可掉以轻心。因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的这句名言一次又一次地为历史所证明。关于半岛事态与我国之影响,笔者认为,“危险与机会并存”。因为事态恰好发生在我国十六大所确定的“二十年战略机遇期”之内。中国既要力避其灾,又可籍此施展作为。  

展开来讲,依据在以下两点:其一,内忧外患交织,已使朝鲜半岛再次步入了“战”与“乱”十字路口边缘。战后以来的朝鲜半岛曾不止一次的陷入“战”与“乱”的边缘。其中,朝鲜战争的爆发就是“战”与“乱”的实际表演。朝鲜战争给半岛和周边国家带来巨大灾难,但战争并未因人民的憎恶而绝种,和平也未因人们的讴歌而持续。战争与和平仅仅一步之隔。这边和平还挂在嘴边,那边战争已经爆发,朝鲜核导风波的交替发生,美国等国家的步步紧逼,战争临界点的控制将日益艰难化。  

美国以世界警察为己任的“单边主义”行为在世界上撒下了很多恐怖主义种子。时至冷战结束后,美国仍坚持对朝鲜半岛北南一敌一友的关系处理,把朝鲜列入“邪恶轴心”国家行列,时时以核导为由挤兑朝鲜,客观上屡陷朝鲜半岛于战争边缘。  

其二,近忧远虑迭加到中国面前,由不得不认真面对并出手解决。地理位置的毗邻性决定了朝鲜半岛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对中国构成直接的影响。一个时期以来,非法越境前来中国谋生的朝鲜人已为数不少。不管由于何种原因,一旦战乱发生,即使不向中国发射一枪一弹,中国也难以避免其鱼池之灾。如目前的非法入境者便转化为难民而大批涌入,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社会压力。又如由于韩日美是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三者合计贸易额大约2500亿美元左右,约占中国贸易额的50%,占中国GDP的1/4。此三国在中国有数百亿美元的投资。战争一旦爆发,有人估计将导致中国的GDP下降10%-20%,并将持续多年。而且,战争难免不打乱长期形成的地区合作关系和产业分工体系。经济秩序紊乱所产生的损失是乘数性的,其重建也不是短期能够奏效的。另外,尽管朝鲜半岛问题与台湾问题在性质上并不相同,但历经多年演化两者之间产生了某种互动性:半岛局势紧张,台海关系亦“随波起浪”。半岛局势动荡,台湾方面的动向势必在很大程度上分散祖国的精力。  

诸如此类的近忧,事实上已经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笔者在此提醒的是还有远虑更值得关注。  

第二,陆海权之争,屏障作用不减。  

大凡认真观察世界地图的人都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半岛上都建立了独立于大陆的国家。这些国家亦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以明显的地理条件将它们与大陆区别开来。于是,半岛国家就拥有了特殊的地缘政治文化现象:它们既是大陆的一部分,深受大陆国家的影响,又以高山或河流为阻隔,形成自己的单元,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既伸入海洋,成为海洋国家接近陆地的桥梁,又背靠大陆,成为大陆国家阻隔海洋势力的屏障。  

朝鲜半岛地处欧亚大陆与太平洋之间,自然成为陆权和海权两大地缘政治力量相互作用的边缘地带,构成海洋势力与大陆势力冲突的屏障。某种意义上讲,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实际是一场典型的陆权与海权之间的斗争。朝鲜战争结束以后,海权势力对大陆势力的包围并未因冷战的结束而放松。半个世纪前,美国构筑的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可能的话再加上千叶群岛、马六甲海峡、印度次大陆的大陆封锁链,尽管已经“生锈”,却并未失效,且越勒越紧。作为陆权国家的中国没有理由也不应该无视这条锁链的用意所在而无动于衷。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屏障之意义并未因现代科技水平的提高和武器的精良化而丧失殆尽。这方面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四处寻找屯兵之地便是有力的说明。古人云,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确保屏障作用不减看似属远虑之事,却是需要随时予以谋划的课题,即未雨绸缪。  

2、对策与建议:构筑半岛大战略  

第一,善抓难得机遇,致力半岛稳定。  

中国与朝鲜半岛山水相连,有着1400多公里的陆地边界和海域毗邻区,中朝地缘政治关系自古形成,直至近代海权势力东来以前,在宗藩秩序框架内,中国对朝实行“厚往薄来”的政策。朝鲜对华奉行“事大”主义,自诩为“小中华”。朝鲜背靠强大的中国,领土始终没有缩小,政权始终稳定存在。但自近代以来,海权势力的东来和东方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兴起与扩张,有着跳板作用的朝鲜半岛自然成为了海洋大国和陆地国家相互争夺的对象。西方对半岛的角逐是以入侵大陆为目的,以解除宗藩秩序为名目,以占领朝鲜半岛为手段展开的,几个回合下来,过于虚弱的满清以被挤出局而告终。中国退出,半岛遂成覆巢之卵。中日甲午战争仅仅过去15年,朝鲜便沦落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得到了朝鲜这块跳板,马上便把势力扩展到中国大陆。由此可见,中国强则半岛安,中国弱则半岛危。同理,半岛操纵在海洋势力手中,大陆也就裸露在海洋势力的包围之中。  

在中朝关系史上,关于两者的关系定位,长期以来人们习惯用“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等字眼来比喻。这种比喻实际反映的是双方积贫积弱条件下的一种关系定位。历史的早期并非如此定位。此种定位由于中国的崛起已不再适应中朝关系现状。作为大国之一的中国,适时调整中朝关系定位已势在必行。  

第二,巧打半岛之牌,树立大国形象。  

有人把当今世界的大国力量对比做如下概括:美国相对衰落,但仍维持“超强”地位;俄罗斯“虎落平阳”,但“雄风”犹在;中国“尚未崛起”,但已“众目睽睽”;日本已经是经济大国,却又在做政治军事大国之梦;欧盟尝试着“用一个声音说话”,但有时又“同床异梦”。作为众目睽睽的中国如何走向崛起,不仅要韬光养晦、富国强兵,更要依地缘政治理论之要义,施展作为,树立大国形象。  

21世纪初叶,中国的国际角色既不同于冷战时期,也不同于冷战结束之初,而将在以下三个方面发生变化:第一,正在由一个十分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崛起成为一个对地区和全球事务影响力日益深化的国家;第二,正在由国际体系的反对者、旁观者转变为世界和地区政治经济秩序的参与者和改造者;第三,正在由一个过去被国际社会忽略或偶尔借重的对象转变成为一个既被重视又被借重并加以防范和制约的对象。因此,中国已不再可能置身于国际事务和大国矛盾之外,而越来越成为可以利用的矛盾之一。  

而今,朝鲜半岛是东北亚安全的钥匙,东北亚是亚太安全的钥匙。考虑到朝鲜半岛特殊的地缘政治环境,以及大国在半岛问题上突出重要的作用,中国通过参与解决朝鲜半岛的问题,加强彼此协调,改善大国关系,确保大国关系良性运行,目的在于力争朝鲜半岛局势稳定,北南统一进程健康发展。  

关于朝鲜半岛大战略的思考,笔者认为,应本着有利于朝鲜半岛民族和解与国家统一的实现,有利于我国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亚太地区的繁荣与发展为基本立足点;把对朝鲜半岛形势的判断纳入到全球格局演进的判断之中,把对朝鲜半岛战略的选择纳入到中国未来发展方略之中,把对朝核问题的解决纳入到朝鲜半岛问题解决的总体进程之中为基本思路;以反恐维和、睦邻友好、和平对话为基本措施,营造国际安全空间、改善周边环境、施展大国作为。  

总之,根据地缘政治理论所揭示的边际效益作用,无论是从朝鲜半岛鲜明的地缘政治特征,还是从我国所面临的战略需求,朝鲜半岛相对于中国的生存与发展、复兴与崛起,不仅于过去、于今天,包括未来都有着挥之不去,用之有益的战略价值。如今,对于朝鲜半岛,套用古希腊的一句名言--三个动力使我们不能放弃:安全、荣誉和利益。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