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专家观点 >
从“人体炸弹”到“数据炸弹”—— 网络反恐势在必行(4)
发布时间:2012-09-26 15:24         发布人:吴金淮         来源:军控协会
严重影响到国际正常秩序,引发国家和地区间猜疑,影响双边互信,增加战争行为的误判风险。美长期在全球推行霸权政策,树敌众多,仅2011年就受到2.4亿次不明攻击,占全球攻击数量的四分之一。由于网络攻击源可通过技术伪装成任何国家境内的服务器,难以追踪真实情况,致使美借题发挥,乱扣黑锅,肆意指责其他国家对其发动网络攻击,严重影响了双边合作和国际形象。例如,中国就常常被某些境外媒体抹黑,他们不负责任地指着中国军方支持的黑客组织对他国的高科技企业、武器供应商以及电网、金融等非军事领域设施进行攻击实际上,其实际攻击源大多来自其他国家,甚至是美国本土。同时,我国民用及军事网络也是网络攻击的长期受害者。我国防部表示,201213月,中国国防部网站和中国军网平均每月遭受来自境外的攻击达8万余次。国防部发言人就此表态指出“网络攻击具有跨国性和匿名性等特点,在没有经过彻底调查、没有掌握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就对攻击源做出判断,是不专业的,也是不负责任的。”

 

二、网络恐怖主义为何如此猖獗

(一)“产值”高、“产能”大网络武器的廉价与高效,赋予了恐怖主义新的力量。恐怖分子只需动用少量人员,便可对多个目标进行网络袭击,即使采用分布式拒绝服务等基础的攻击理论,也可达到良好的致瘫效果。同时,相对于其他可用于恐怖活动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言,发起网络攻击所需要相关技术门槛不高,设备与攻击成本低廉,更易于“生产”和运输。电子计算机和服务器租用都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轻易获得,攻击技术手段可能仅仅是一段代码,可随意存在于电子介质或恐怖主义者脑海当中。同时,发动网络恐怖活动所需攻击器材易于储存和隐蔽,网络恐怖分子目标特征不明显,便于转移,扩散风险巨大。

 

(二)难以区分袭击来源和身份,且受害国很难反击。遭受网络攻击后,被袭击目标短时间内很难分辨攻击来源是恐怖组织,还是国家实体,亦或是黑客的个人攻击行为。此外,网络攻击的电子信息可以瞬间在多个地区间加密传输,使受害国无法追踪与定位。在当前国际安全形势面临极大挑战的背景下,这种复杂的局面使得受害国很容易造成战争误判,增加敏感地区冲突风险。2007年,波罗的海小国爱沙尼亚全国网络遭受大规模有组织地进攻,造成该国众多重要网络系统瘫痪。爱沙尼亚当局虽能够确定攻击源的IP地址位于俄罗斯境内,但始终未能拿出确凿的证据证明“幕后黑手”的身份。这表明,相比于传统的恐怖主义行为,网络恐怖主义存在着溯源难、取证难和执法难的特点,给有关国家和机构打击网络恐怖主义犯罪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责任编辑:军控协会)